第三条几乎不可信,且不说老子和释迦牟尼同时代,以当时的信息传
第三条几乎不可信,且不说老子和释迦牟尼同时代,以当时的信息传输能力,老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西天还有个佛祖。何况老子本身就是得道之神,他追求的天道与佛教格格不入,而佛、儒两家有关“人道”的研究倒有些接近。孔子不能放弃儒家而归入道家,老子又怎么可能放弃道家而归入佛家?
老子消失在历史的茫茫迷雾之中,对后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这给了后人对老子这位至圣先师以无尽的遐想。神话中许多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神仙,他们在真实的历史中许多都是“下落不明”的,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越神秘,越好奇。
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唯一被后世各种传说拜为神仙的,数来数去,也只有老子一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上老君。诸子封神,是孔子都没享受到的“待遇”,当然历代儒学信徒对孔子的造神运动也足以让历史叹为观止。
虽然道教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影响可能略逊于儒家思想,这可能和道家的出世情结有关,但老子从来没有宣扬过避世,相反,老子的用世之心是非常积极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道家思想的始祖是老子,但道教的一些理论杂糅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就如同东亚汉文化圈中的儒教和儒家思想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中国的宗教起源相对较晚,老子也不会知道他死后,会被后世信教尊奉为围着个炉子炼丹的太上老君,因为老子更在意的是他的思想能否教化传世。不过老子也应该明白一点,哲学不是人人都有兴趣学的,“天道”也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不像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儒学比较通俗易懂。
《道德经》的相当篇幅也是在讲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为什么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皆以儒为尊,即使是道教盛行的时代也是如此,比如北魏、唐、北宋末期。前面讲过,道家着重讲“天道”,儒家着重讲“人道”,其实道家也讲“人道”,只不过道家的“人道”对执行人的自身修养要求过高。
只要能经通世务便能参透儒家的“人道”,而道家要求执行人“致虚极,守静笃”,达到一种空灵而清虚的状态,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的。换句话说,儒家需要社会学家来治理社会,而道家则需要哲学家来治理社会,地球上又会有几个哲学家?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倾向,认为道德缺失,礼崩乐坏,应该拾起《论语》,重新黏合人心。《论语》自然可以治病救人,但人们是否可以打开身边已经落满灰尘的《道德经》,用《道德经》的力量整肃残局,收拾旧山河?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抛开那些玄而又玄的哲学理论,《道德经》中随处可见做人的大智慧,老子社会意义上的伟大,多半是指这一点,即教会后世身处红尘欲海的人们如何做人,下面挑几条著名的警言讲一下。
一、《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就是老子讲的。为什么有些人表面上非常风光,最终仍难免失败的命运,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弱点和敌人的优点,当进不进,当退不退。
真正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既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也就是孙子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人们常说真正的强者能战胜自己,这即是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人生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战胜敌人未必能战胜自己,但战胜自己的一定能战胜敌人。
二、《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不可否认的是,人性从本质上来说是属私的,所以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成了许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由此引发的人间悲剧数不胜数。老子质问那些热衷名利而失节的人们: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生命与财产哪个更重要?许多人都会言不由衷地回答:生命更重要,实际上一旦陷入名利是非圈,不经历大苦大痛是不会大彻大悟的。
老子善意地警告那些人:过于贪婪必定会付出比你所得到更多的人生代价!在这一章中,老子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人性真理:你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会越多(多藏必厚亡),任何意义的得失总是成正比的,有人不信老子的箴言,结果都在现实中的铜墙铁壁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几乎没有例外。做人不要太贪心,不要既得陇,复望蜀,“知足不辱”,足以为后世贪婪者戒!
- 环保工程师求职信怎么写?[图]
- 小区保安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图]
- 没有实习经验,秋招会有影响吗?[图]
- 辛夷的效果和作用辛夷的食用方法[图]
- 服用紫河车也有禁忌 请注意这些事情[图]
- 准妈妈不必为电脑辐射担忧[图]
- 科学家首解世纪谜团 癌症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图]
- 热水能够治疗六大疾病的妙招[图]
- 懒人居家七大养生妙招揭秘[图]
- 一罐蜂蜜解决冬日各种烦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