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代到元代,根据张正明教授的统计,见于各种史籍记载的和亲共起,五代十国时期有起。宋辽夏金元时期有起,明代则未见明王朝与边疆民族的“和亲”。这起“和亲”中,汉族建立的政权与边疆民族首领之间,即南汉的刘龚把增城县主嫁给南诏大长和国的郑曼的这次联姻在五代至清朝的一千多年间极具特色,这是从五代十国、宋朝到明朝的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和亲”的罕见个案,又是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就更为少见了。其他起都发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权之间,包括辽朝与西夏的起,与回鹘的起,与吐蕃的起;西辽与乃蛮部的起;西夏、回鹘与吐蕃的各起;蒙古(元朝)与金朝、西夏的各起,与高昌的起。
其实,上述统计并不完全,比如辽朝也曾通过政治联姻治理国内的边疆民族,对于西北边疆的阻卜族先是采取武力征服的政策,辽圣宗后期则改为安抚的策略,年(辽统和二十二年)阻卜酋长铁刺里来朝求婚,辽圣宗就答应了这一请求。又如,元朝给予吐蕃的款氏家族很高的地位,不仅从八思巴起不少人被封为帝师,还把这一家族的许多人封授为司徒、司空,还有人娶了蒙古公主,如恰那多吉、达钦桑波内、琐南藏卜、贡嘎勒贝迥乃坚赞贝桑布都被封为白兰王,娶了蒙古公主,成为元朝的驸马。其中,琐南藏卜既是蒙古公主所生,又娶了蒙古公主。这些联姻显然也属于“和亲”的范畴。
从背景和效果来看,这一时期的“和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被动的、无奈的,往往势力较弱的一方是在敌方大军压境时献女求和,以求一时的苟安,缺少整体、长远的战略目标,而“和亲”之后强者往往继续进攻,弱者难以逃过灭亡的命运。西夏、金朝与蒙古的“和亲”就较为典型。年(夏天庆十二年)至年(元太祖四年,夏应天四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征讨西夏,前两次由于西夏的顽强抵抗,蒙古军只在大肆掠夺之后撤军。年,蒙古铁骑击败了西夏的万主力军队,包围了西夏的都城中兴府(治今宁夏银川市),还放水淹城。夏襄宗李安全曾向金朝求援,但遭到拒绝,无奈之下把女儿献给成吉思汗求和,向蒙古称臣纳贡。蒙古军队在大肆抢掠之后撤军,西夏暂时躲过灭顶之灾,而后统治集团又陷于内争,更无力抗击蒙古,直到年最终被蒙古灭亡。年以后,蒙古军队又连续南下,向金朝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攻破河北、山东九十多个郡,年又直逼中都(今北京),金宣宗完颜询被迫求和,献出卫绍王之女岐国公主、金帛和童男女,蒙古军队才撤走。这位公主成了成吉思汗的“公主皇后”,在他的妻子中排位第四,但这次和亲也无法挽救金朝,到年仍被蒙古、南宋的联军消灭了。对于这两次“和亲”,后世也认为是得过且过的妥协之计,缺乏长远目标,明朝初年所修的《元史》就称年为“夏主纳女求和”,年为金主求和“奉”上岐国公主。
第二类是主动的、积极的联姻,与过去汉唐时期的“和亲”一样,是各王朝、政权当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目的多为通过联姻加强政治、军事上的联系,确保本政权或统治集团的现有地位或既得利益,并志在开拓疆土。南汉与南诏的“和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在其兄刘隐势力的基础上割据岭南,年建立了以广州为都城的南汉政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颇费心机,年(南汉乾贞三年),他册封楚王马殷之女为皇后,意在拉近与北方强邻楚的关系。对于西面的南诏也想加强联系,年,南诏大长和国的郑派使者前来,献上红鬃毛的白马,要求“和亲”,而且使者自称是皇帝郑的亲兄弟、归仁庆侯郑昭淳。刘心中大喜,给予隆重接待,并把刘隐的女儿增城县主嫁给郑。这次联姻发生在群雄割据、混战不休的五代十国时期,双方都无力也不可能一统宇内,联姻是为了声气而通、远交近攻,确保双方在当时中国南部的有利地位。
南汉与南诏的“和亲”发生在中国南方,只能对局部地区产生一定影响,而西夏与辽朝“和亲”是在辽、宋、夏对峙分立的情况下出现的,具有更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当时的中国局势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西夏在李继迁时期采取“联辽抗宋”的策略,利用辽、宋的矛盾发展自己。辽圣宗为了利用他对抗宋朝,也极力拉拢之,年(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把宗室耶律襄之女封为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还赐给他匹马。年,辽圣宗又封继迁为夏国王,双方结成联盟对抗宋朝。后来,李继迁又暗中联络宋朝,力求从辽、宋矛盾中取渔翁之利。他儿子李德明即位以后,西夏利用宋、辽“澶渊之盟”后的形势,采取同时结好辽、宋的政策,结果两边都对他不断加官晋爵,以便拉拢李德明,“和亲”依然是辽、夏加强关系的重要手段。年(辽太平六年,宋天圣七年),李德明向辽为儿子元昊求婚,辽圣宗欣然答应,两年后元昊娶了辽的兴平公主,被辽朝加封为夏国公、驸马都尉。双方的亲密关系仅仅维持了几年,因为西夏与辽朝管辖下的党项、吐谷浑往来,以及年兴平公主死去,辽朝曾派遣使者责问,双方矛盾公开化。
年(辽重熙十三年)前后,西夏与宋朝关系密切起来,辽、夏战争不断,直到年才恢复和好。此后,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与宋的关系也时好时坏,到李乾顺时期(年~年)才与宋朝相对和好,同时又倾向于辽朝。年(辽寿昌五年),李乾顺在辽的支持下掌握了西夏的大权,第二年就向辽求婚,结果被辽道宗拒绝。以后,李乾顺又两次向辽求婚,年(辽乾统五年)辽天祚帝把宗室之女成安公主嫁给他,双方关系再度加强。这果然有利于辽、夏调整对宋、金的关系,特别是宋、夏冲突时,辽就向宋施加压力,帮助西夏;当辽屡屡被金攻打时,西夏就予以援助,甚至在天祚帝无路可走时请他到西夏避难。年,在金的压力之下,西夏才与辽断绝关系,第二年辽朝也就走向了灭亡。边疆与边疆民族三、边疆与边疆民族。
万国
大约公元前世纪,夏族(史称夏后氏)的首领禹及其子启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确切的疆域仍待进一步考证,现在一般认为,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在今天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的汾水下游和伊洛地区,东疆应当包括今天河南东部、安徽和江苏的北部、山东的全部以及河南的南部,南疆应当到达了今天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一带,西疆到达了今天河西走廊地区,北疆可能到达了今天河北涿鹿。
当时的夏朝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华夏族活动在中心区域,外围居住着奉夏朝为宗主的众多民族或部族集团;东部居住着被称为“夷”的东夷部族,包括夷、莱夷、羽畎、岱畎、淮夷、岛夷(或鸟夷)等等;南部生活着被称为“三苗”的部族,由于长期与华夏族为敌,帝尧时曾把其中的一支迁往“三危”;西部有昆仑、析支、渠搜三个“西戎”之国,以及帝尧时被迁来的“三苗”的一支;北部则是被称为“畎夷”的部族,有人认为畎夷大概就是后来的犬戎,属于北狄民族集团。这些部族集团虽然奉夏朝为宗主,但与夏朝的关系比较复杂,据说禹在涂山(今地在何处尚有争论,一说在安徽省怀远县)举行大会时有“万国”来参加,夏朝建立后与东夷的关系最为重要,夏后氏曾与东夷的有任氏、有辛氏进行了政治联姻,但在前期又与东夷纷争不断,甚至出现被后羿部族灭国百年的“失国”时期,中期夷、夏相安无事,末期又因抵不住商汤、东夷的联合进攻而灭亡,商朝建立。